《中国金融》|农业保险服务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

频道:产业经济 日期: 浏览:38962

作者|雷廷军  王俊「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雷廷军系副总经理;王俊系农业保险部副总经理」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17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乡村作为经济回旋的重要节点和广阔市场;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必须以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作为根本支撑。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使命,必须要持续优化农业保险供给体系和质量,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和农业农村多样化的保险需求,成为守护农业风险底线的支柱力量、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有力抓手、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机制、农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助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

扛稳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000061)供给的重任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要聚焦助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护好中国的饭碗。一是要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围绕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稳步提升农业大灾保险、完全成本保险参保率水平,扩大保险保障覆盖面。加快拓展花生、玉米、大豆等“保险+期货(期权)”试点,推动大宗农产品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益”转变。提升黄河滩区、行蓄洪区内粮食作物保险保障,加大对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新技术的风险管理。例如,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农险)已构建起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基础险+补充险”、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农药减量增效保险等多层次产品体系,小麦收入保险、耕地地力指数保险等项目连续4年获评农业部金融支农创新项目,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至117个县区,河南省大宗作物参保率达95%。全国覆盖粮油作物7150万亩,为1431万头生猪提供风险保障120亿元。二是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支持将管护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投标履约的“保险保障+管护”服务,助力提升黑土地等耕地等级和高标准农田管护水平;开展种子侵权责任、制种产量和质量责任、专利许可信用保险等科研、生产、销售全产业链保障。做好生猪稳产保供保险金融服务,创新开展仔猪、生猪运输和医疗、“保险+期货”等一揽子保险,深化保险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中原农险在开封等地为4.17万口水井及配套农田水利设施提供7.9亿元的风险保障,建立惠农专员田间日常巡查机制,有效破解高标准农田主体不明、职责不清、管护不好等问题。在河南焦作等13个县区试点小麦、花生、蔬菜制种保险,提供2.24亿元风险保障,并与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联合保障制种产业发展。

助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坚持“树立大食物观”,推进特色农业保险保物化、保价格、保品牌升级,化解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生态风险、销售风险,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升级的多样化食物消费结构。一是要聚焦服务重点。以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为重点,发挥农业保险风险保障、链接资源、融资增信等功能,聚焦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农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着力构建“收入保障+融资保障+品牌保障”的多重服务体系。二是要创新服务路径。中原农险已开发气象指数、草原及林业碳汇指数、期货价格保险品种达160个,覆盖全国111个县区。例如,“保险+期货”覆盖23个县区,连续三年开办国内规模最大的苹果、花生“保险+期货”项目,亩均保险金额分别达到13000元、1900元;探索推广“政银担保投”融资模式和“保单贷”“经营贷”等保单增信惠农模式,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推广“产品质量责任保险+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农产品供给品质。试点农产品出口企业“出口信用险+信用保险”融资模式,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助力筑牢共同富裕的底线和防线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坚持围绕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挥保险在改善民生保障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的机制功能,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中原农险依托政府防贫监测平台,针对三类人群创设一揽子防贫保险产品,分散财产损失、疾病意外、教育、失能、慢性病门诊费用等风险,加强对扶贫车间、光伏等扶贫资产的财产保险保障。在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中原农险创新开发了适应县域特点的普惠健康、长期护理、失能等产品,为进城新市民、农村居民提供低门槛、广覆盖、高保障的服务。试点“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综合服务,推广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模式。探索以乡镇为中心、村级养老场所为补充的“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为村级诊所提供远程诊疗、培训等支持。在保障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运行方面,中原农险积极发展政府救助责任、社会综合治安、农村食品安全等保险,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动财政支持下的多层次农村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拓展社会综合治安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98.4亿元。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发挥保险保障、资源链接功能,为产业发展型、资产出租型等各类集体经济形态注入金融和产业要素,实现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目前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带动、农村新能源等盘活农村土地、人力等资源,使近百个村集体平均增收10万元以上。

探索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的联动机制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风险补偿、信贷贴息等积极作用,发挥农业保险增信分险功能,发挥地方政府在涉农数据整合、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信贷违约失信惩戒等方面的优势,建立起财政、基金、银行、保险、担保“五位一体”的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机制,缓解农业天然弱质与金融业天然避险之间的矛盾。发挥保单增信功能,加快与政府、金融机构共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培育农村信用环境,扩大农险数据贷、保单贷联动应用场景,提高农民群众普惠金融的便捷性、可得性,深化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四位一体”农业风险防控体系。探索保险资金联合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文旅康养、绿色新能源等建设。发挥基金的投资功能和产业招商功能,聚焦服务龙头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冷链物流、分拣初加工设施,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村集体与龙头企业开展农业订单、入股、租赁、劳务等合作。

加强保险服务基础能力建设

《中国金融》|农业保险服务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

一是强化基层网络服务能力建设。加大涉农服务资源投入,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充分利用普惠金融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将保险产品、人才、服务有机融入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开发功能丰富、操作简便的保险数字化工具,为农户提供“三农”综合化线上化服务。加强农村交通协管员与保险理赔的协同。中原农险参股成立了中原上德农业科技公司,以惠农网络为基点,以“i农险”管理工具为支撑,构建农商融合发展、数字农业、品牌打造、订单销售等产业与保险的协同服务体系,目前惠农服务专员覆盖10822个行政村,“智慧农险综合服务平台”入选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线上作业工具覆盖101个县区。开展涉农数据共享与费率区划。二是建设统一的农业保险大数据平台,探索土地确权数据、养殖防疫和养殖场管理数据、农业气象和灾害数据、农情监测数据、农户及企业的生产和信用数据等与保险数据的互联互通。公司与农信通实现防疫检验与保险数据校验的“保检一体化”,与气象局联合建立气象预警平台并实时发送防灾提示至投保主体。三是要强化理论支撑和人才培育。实施农业保险创新人才工程。设立省级乡村振兴研究院保险金融分院,建设“三农”风险管理实验室,打造农业保险创新的试验田。

完善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优化财政支持政策。建议允许县级政府将乡村振兴衔接补贴资金统筹用于各类涉农保险补贴,鼓励县级政府将生猪大县奖励、高标准农田管护等涉农资金用于“三农”保险补贴,提高县级政府主动化解“三农”发展风险的能力。优化财政奖补机制。建议优化特色保险以奖代补机制,有效减轻县区财政负担。将中央和省级以奖代补资金下达方式由事后奖补改为在本级奖补政策出台后,即可采取事前预拨、事后清算的方式,减轻市县财政压力。加大涉农保险支持力度。加大高标准农田、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流通、质量认证等保险产品保险支持力度。探索县级政府、保险机构、担保机构等多方共同注资的贷款风险补偿金模式,提高涉农融资风险分散能力。

强化监管政策创新。建立农业保险费率动态调整机制,在专业机构费率精算的基础上,财政、农业、金融监管开展费率的评审和论证。建立赔付率与农户自缴保费减免的联动机制。开辟创新产品报备绿色通道,对首创产品实行不低于两年期的创新保护期。探索以组织化程度高、集体经济实力强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开办农村产业类、人身类等互助保险组织试点。■

(责任编辑  马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