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国投证券研报指出,势不可挡的AI浪潮下,美国商务部不断限制高性能AI芯片的出口,华为推出的全系列�N腾解决方案有完整的芯片生态“软件+硬件”,铸造国产算力基石。国投证券认为思泉新材是相关公司之一,作为国内电子电气功能性材料领域的领先高新技术企业,思泉新材在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自思泉新材2023年10月24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以来,持续获得主流券商关注并推荐。特别是在AI以及苹果Vision Pro风口助推下,电子行业需求提速恢复,公司热管理材料、纳米防护材料、磁性材料三大产品系列及创新业务有望保持业绩高速增长。
下游需求回暖趋势下巩固竞争优势
公司是一家以热管理材料为核心的多元化功能性材料提供商,致力于提高电子电气产品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终端用户主要为小米、vivo、三星等消费电子行业的客户。在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消费终端市场复苏转暖、AI算力产业链加速建设、AI+创新终端逐步落地等因素的催化下,电子行业整体盈利情况有望回升,公司所在的电子材料板块率先受益。
在热管理材料传统的手机电脑应用领域,上游电子材料、辅料需求回暖先于整体销量复苏。根据天风证券(601162)研报,2022年以来经济下行拉长此轮消费电子换机周期,受益于智能手机技术迭代,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出货量都进入上升通道,全球市场与中国市场的消费电子需求恢复走势亦基本趋同。为满足更高性能的5G、AI技术的应用,电子产品呈现超薄化、高性能化、智能化、功能集成化的发展趋势,产品内部集成的发热组件数量增多,新型导热材料方案将成为市场主流的散热解决方案,导热材料产品附加值也持续提升。
随着苹果MR硬件设备VisionPro于2024年1月19日正式开启预售,刺激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快速增长,新结构对导热材料提出新的要求。据IDC预测,2022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5.16亿台,预计到2026年出货量将达到6.28亿台,2022-2026年年复合增长率为5.03%。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芯片、屏幕、电池等均对新型导热材料存在需求,为导热材料的需求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浙商证券2023年12月对思泉新材的深度研报认为公司未来成长性较高,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2022年,公司获得了北美大客户的合格供应商认证,未来几年将迎来业务的快速放量阶段。因此,该券商预计公司碳散热材料2023-2025年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3%、35%、40%。
此外,思泉新材正在推进IPO募投项目高性能导热散热产品建设项目(一期)建设,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导热产品产能将大幅增加,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和盈利能力。
新产品将成为公司业绩新的增长极
在上市后,思泉新材通过进一步巩固在优势领域的产品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奠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例如,公司积极顺应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在原有人工合成石墨散热片、人工合成石墨散热膜等产品的基础上,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推出了热管、均热板、纳米晶软磁合金、纳米防护膜等新型产品,不断将科技成果与消费电子产业深入融合,推动行业发展和进步。
面向消费电子以外更广阔的市场,公司新开发的均热板、热管、导热垫片、导热凝胶、导热脂、纳米晶软磁合金、纳米防护膜等产品已具备批量供货能力,借助服务于大客户的品牌优势,让公司进军汽车电子、通信基站等诸多新领域,打开新增长极。2021至2022年,公司纳米防护材料、磁性材料收入贡献逐渐提升。特别是纳米防护材料营收在2022年实现了71.46%的增长,浙商证券(601878)预测公司该业务在2023-2025年的营收增速分别高达140%、150%、100%。
根据思泉新材在2023年10月披露的三季报,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11.00%;归母净利润3760.66万元,同比增长13.1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380.64万元,同比增长258.43%。公司表示,营收增长主要系本期北美大客户销售额增加所致。
从单季度来看,公司2023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27.99%,显著高于上半年增速,公司呈现增长爆发势头。照此趋势,公司2023年全年业绩有望以高速增长收官,实现上市当年的开门红。
2024年,公司继续寻找新的增长点,将目光瞄准了电子玻璃。就在1月末,公司合资设立了控股子公司广东思泉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占其注册资本的51%。电子玻璃应用范围广泛,可用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可穿戴装备、车载系统、工控屏等终端产品。作为消费电子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玻璃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不断提升的市场需求。
公司表示,本次设立控股子公司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优化公司业务结构,将与公司现有业务产生协同效应,满足公司未来发展需要。同时,公司将利用现有客户资源、技术积累和研发力量,围绕电子玻璃开展相关业务拓展,将电子玻璃产品打造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