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铿锵

频道:区域经济 日期: 浏览:23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 | 《小康》・中国小康网 王际娣

近年来,广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聚焦技术攻关、基础研究、人才集聚、要素联通、创新创业、国际合作等行动举措,推动粤港澳三地加快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规划纲要》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规划纲要》的发布促进了创新要素流动、融通,为粤港澳三地创新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执光开路,踏浪而行。技术攻关、基础研究、人才集聚、要素联通、创新创业、国际合作等核心要素不断聚拢发力,粤港澳科技创新生态更加开放,科研人员交流合作频繁,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构建,正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在今年“新春第一会”上,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全面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密集落地,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积厚成势,这些都将更好地赋能广东高质量发展,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加强互融互通 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

据悉,近年来,广东不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2023年11月2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在广州签署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各项工作推进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表关于广东科技创新发展的讲话时明确,“新的一年,将坚定不移把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发挥应用场景多、产业配套强、成果转化快的优势,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将夯实产业发展源头根基。”

广东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释放强大动能。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全省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有效注册商标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

首先在人才聚集方面,广东28所高校的220个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27个学科入围前1‰,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获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中山大学等6所高校立项建设省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次招收本科生。深圳、佛山入选首批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十四五”期间全国首家获批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全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分别达94万人、690万人,有效持证外国人才达4.5万人,一大批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

2024年3月11日,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建造的中微子探测器,深埋地下700米,用来捕捉和测量物质世界基本粒子――“幽灵粒子”中微子。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在推动创新创业方面,多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持续优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布局,依托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其中,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汇聚了7家世界500强公司的研发中心、10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10个香港高校科研项目等160余个高端科研机构、项目,正在成为深港科技合作紧密度最高、融合度最强的区域之一。2023年,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率先开展跨境数据交易试点,落地深圳市数据跨境流动服务平台。截至2024年2月,深数所跨境交易金额在全国的交易所中排名第一。

加强技术攻关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履铿锵。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正式揭牌;第三批1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名单出炉,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总数达31家,三地协同创新平台规模不断扩大;3月1日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实施分线管理封关运行。

近日,江门中微子实验第23次国际合作组会在开平市召开。会上,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发言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介绍了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总体工作进展:探测器安装取得了较好进展,2/3的有机玻璃球安装已完成,光电倍增管、电子学、磁屏蔽线圈等安装接近过半,液闪混制和纯化设备顺利完成联调,液闪质量在线监测探测器安装完成并开始灌装,台山中微子探测器完成1:1原型实验并即将开始正式安装。

事实上,除了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加速推进外,在广州,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已完成航空轮胎国产化技术全链条贯通,实现仿生合成橡胶和数字轮胎工业软件的原创性技术突破;在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投入使用;在深圳,光明科学城目前布局了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此外,依托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理工大学(筹)李汉杰团队联合其他单位取得了“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绘制”这一重大成果。

创新力的提升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广东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9+N”体系布局建设,在生物、纳米领域获批建设2家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广州、深圳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预计全省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金额超6800亿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金额超4400亿元、约占全国1/10。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推动省创新创业基金实体运作,开展“补投贷”联动试点,新增50家科技型企业上市,科技信贷余额超2.3万亿元、规模居全国首位,科技保险为8.96万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2万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2307亿元、同比翻了一番。

接下来,广东将以应用牵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4月中旬刊

推荐阅读:

兰格报道:新一轮“冬储”即将开启 贸易商等待“底价”

8月20日晚间上市公司重要公告汇总

保链稳链重在全面创新